“ 每天凌晨时分,就会有一列满载电子信息产品、汽车零配件等货物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重庆团结村车站站台。它将横跨亚欧大陆,抵达一万余公里 ”
每天凌晨时分,就会有一列满载电子信息产品、汽车零配件等货物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重庆团结村车站站台。它将横跨亚欧大陆,抵达一万余公里外的欧洲。
几乎同一时间,300余公里外的四川成都国际陆港,一列满载电子信息产品、服装鞋帽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也迎着朝阳,向着遥远的欧洲驶去。
铁路货运量被认为是经济的晴雨表之一。今年前三季度,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的重庆、成都,中欧班列开行量均超过1500列,同比增长30.7%和55.9%,物流线路已覆盖杜伊斯堡、莫斯科等数十个欧洲城市。
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成渝地区,正在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形成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三大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如今,中国正在西部地区打造经济“新动力源”。
今年初,中国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并强调成渝地区要“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国家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的是要将地处西部的成渝地区打造成为继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之后的第四增长极。”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姚树洁说。
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数据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圈用2.8%的土地聚集了约18%的人口,贡献了约38%的经济总量。而西部地区面积约占全国三分之二,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的20%左右。
“西部地区是中国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只有激活这个4亿人的内需市场,推动西部崛起,才能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说。
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等。
成渝地区有能力承担起这个重要使命。它以重庆、成都两大国家级中心城市为核心,拥有1.2亿人口和近7万亿经济总量,经济总量占西部比重高达33.25%。今年前三季度,虽然遭遇新冠肺炎疫情,重庆、四川经济增速分别为2.6%和2.4%,位居全国前列。
在产业基础、基础设施、科研教育等方面,成渝地区均在西部保持领先地位。成渝地区已形成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能约占全球三分之一。另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数量、外国领事机构数量等各项指标均在西部保持领先。
新发展格局并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依托四通八达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成渝地区承东启西、联通南北的地位日益凸显。
从地图上看,多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在成渝地区形成联结点——向东,长江黄金水道直接联通大海;向西,中欧班列可直达欧洲各国;向南,西部陆海新通道可经广西、云南抵达东南亚国家;向北,重庆、成都均已开通直达俄罗斯的国际班列。
“成渝地区已将中亚、南亚、东南亚、欧洲及中国西部、长江沿线等国内外市场紧密联系起来。”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敬说。
独特的区位优势,助推成渝地区进出口总值逆势上扬。受疫情冲击,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0.7%,而重庆、四川则分别同比增长11.4%和22.7%,远超全国增幅。
今年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以来,重庆、四川正全面展开互动合作。
截至目前,重庆、四川已签署框架合作协议200余份,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部分领域。双方在完成工作机制、工作方案等制度设计的基础上,在产业协作、交通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等多方面的一体化正加快推进。
资源要素正在向成渝地区聚集。如,地处重庆、成都中间地带的重庆荣昌区,正在从招商困难地区崛起为投资热土。
今年以来,荣昌区每个季度都有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几乎每个月都有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工业企业集中投产。其中,大部分企业是为抢抓成渝地区市场机遇而来。
今年6月,四川绿然集团投资150亿元的重庆西部电子电路产业园在荣昌建成投产。“重庆、成都都是5G智能终端、汽车电子的重要生产基地,产业园主要生产两地急缺的高端HDI电路板等产品,将填补两地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空白。”总经理刘尚佺说。
“成渝地区腹地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要素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不仅将为中国拓展发展新空间,也将在中国与欧洲、中亚、东南亚等区域深度合作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李敬说,这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是新的机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