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0年中国经济十大关键词
2020-12-24 17:03:54 点击:

“ 2020年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面临挑战最大的一年。这一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但是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 ”

2020年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面临挑战最大的一年。这一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但是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导致出行受阻、工厂停工、销售停滞,中国经济罕见出现负增长。在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经济也随之快速反弹,从一季度的-6.8%,到二季度的3.2%,再到三季度的4.9%,放眼全球,中国很可能是今年唯一能保持经济正增长的主要国家。

回顾这一年,疫情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中国经济格局,不仅体现在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上,也体现在行业的兴衰起伏里。临近年末,济南头条盘点了2020年中国经济十大关键词,梳理过去这一年的发展脉络。

盘点2020年中国经济十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双循环”

“双循环”无疑是2020年中国最热的新名词之一。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1月3日,“双循环”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双循环”概念的诞生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在2008-09年金融危机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分化加剧,今年的新冠疫情大流行更进一步滋长了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风潮。这就给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之一的外需增加了不确定性。

其次,近两年来中美关系恶化,在贸易问题上,美国竭力对中国高科技企业进行打压,试图削弱中国在技术进步方面的“后发优势”。因此,中国亟需加快自主创新,让芯片、操作系统等高端制造领域摆脱“卡脖子”的隐忧。

第三,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人群。2019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关口,中国未来的增长潜力必然从外需转向更多挖掘国内市场,而足够多的中等收入人群为形成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奠定了基础。

因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为应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顺势而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未来中国需要的是畅通“双循环”,而这必然意味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等一系列措施的跟进。

关键词二:六稳六保

在今年的政府文件、媒体报道中,“六稳六保”是出镜率相当高的一个词。

“六稳”指的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201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稳”的概念,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当时宏观经济形势下行的压力有所抬头,因此“六稳”的本质是稳经济增长。

今年4月,党中央在“六稳”的基础上又提出“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以应对新冠疫情蔓延和全球经济衰退可能带来的各种冲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六保”是“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就业是民生之本,与“六稳”一样,就业位居“六保”首位,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从针对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不同就业群体开展稳岗拓岗工作,到减免企业税收、允许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一系列保就业举措接连推出。

保市场主体尤其是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微企业是“六保”任务的另一重点。据济南头条统计,在今年前11个月召开的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至少有20次会议主题涉及帮扶中小微企业。从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到减税降费、金融支持,为企业纾困的工作一直贯穿始终。比如,为帮助受到新冠疫情严重冲击的实体经济恢复发展,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首次对让利规模设定了具体目标。

此外,为产粮和产油大县设置奖励保粮食能源安全,安排资金支持民航运输企业稳定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保基层运转,各个领域的“六保”措施不胜枚举。

在“六保六保”的持续推进下,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困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0年我国经济将增长1.9%,或是世界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关键词三:脱贫攻坚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如期实现这一目标意义重大。这其中,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

到2019年末,“三区三州”(“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是指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和甘肃临夏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2%。在脱贫攻坚的最后时刻,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无疑给巩固脱贫成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疫情下,农民工外出务工受阻、农畜产品滞销、农村基础项目建设停工,一些地区一度出现已脱贫人群返贫的现象。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政府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今年1-10个月消费扶贫规模超过3000亿元,是2019年全年规模的两倍。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上半年,即便在疫情的影响下,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9%,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11月23日,贵州省正式宣布该省的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改善。

关键词四:供应链重塑

新冠疫情造成的供应链停顿迫使各国重新审视自身产业链的风险,重新思考和布局全球产业链。与此同时,得益于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中国的产业链优势在这次疫情中凸显无疑。

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出口不断加速,11月同比增速更是达到21.5%的高位。除了外需复苏,疫情拖累欧美制造业企业复工复产,从而增加海外市场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度,是导致近期中国出口高增的一个重要因素。

疫情暴发初期,有人担心疫情会加剧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的步伐,将一些产业加速移出中国。但事实上,中国产业链在本次疫情中展现出的超强自我修复能力,让跨国公司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产业链的稳定性。

据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2020年商业信心调查》,在626家受访企业中,有89%仍计划继续在中国进行投资,仅有11%的受访者打算将目前或未来在中国进行的投资转移至其他国家或地区,后者比2011年调查时降低一半。中国欧盟商会大部分会员依然秉承“In China, For China”的原则。调查中有65%的企业将中国列为未来投资目的地前三名,而大约一半(51%)企业考虑扩大在中国的业务。

不过也要看到,在制造业若干关键领域,中国离实现自主化生产还存在较大差距。观察人士认为,在当前全球产业链重塑的大背景下,一方面,中国要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特别是加强基础科研投入,切实解决“卡脖子”难题,同时也要更大力度地开放国内市场,为全球资本营造更加便利高效的营商环境,做好承接高端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准备。

关键词五:粮食安全

据报道,12月下旬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将审议反食品浪费法草案,旨在加快建立法治化长效机制,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

年初爆发于东非的蝗灾导致一些国家粮食产量骤减,随后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又加速了去全球化,全球粮食贸易受到巨大冲击,一些国家甚至对农产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在国际上一度引发“粮荒”的担忧,联合国也多次预警粮食危机。据联合国预计,今年将新增1.3亿名饥饿人口,全世界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节约粮食这个词似乎早已过时。但在今年严峻的形势下,粮食安全再次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保粮食安全也被政府列为“六保”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他特别提到,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近几个月来,为响应中央关于反对餐饮浪费的号召,各地出台了一系列举措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比如,广东省人大表决通过《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制止餐饮浪费的决定》,明确要求餐饮经营者不得设置最低消费额,对节约用餐的消费者给予适当优惠和奖励;禁止制作、传播、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以及其他浪费食品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

据报道,为起草反食品浪费法,今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题调研。即将亮相的反食品浪费法草案,会对哪些问题进行规范、如何规范,令人期待。

关键词六:2035远景目标

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除了审议十四五规划,本次十九届五中全会还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

这是时隔25年,中共再次提出“远景目标”。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曾提出“2010年远景目标”,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此外还包括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35年远景目标”共包含九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被市场讨论最多的一点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国内经济学家普遍将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视作入门的门槛。2019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0300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如果到2035年人均GDP要超过2万美元,这意味着未来15年中国经济规模要在现有水平上再翻一番。

和25年前相比,有关经济规模翻番的字眼并没有出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会后通稿中。根据经济学家的测算,未来15年,中国经济如果要实现翻番,GDP年均增速要达到4.7%。2001-2010年和2011-2020年的两个十年里,中国经济年均增速分别是10.6%和6.8%。

不过,中国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到2035年再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只是考虑到“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所以没有将“翻番”正式列为“2035年远景目标”,但这依然是编制规划的重要指引。

关键词七:人民币

这里其实包含了两个热点话题,一个是人民币升值,一个是数字人民币。

人民币在2020年下半年的强劲表现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的目光,连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等顶级投资人都多次为人民币债券站台。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3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已较5月最低点上涨了8.5%,即使从全年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涨幅也达到5.8%左右,改变了过去两年连续下跌的运行态势。

人民币升值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率先走出疫情阴霾,基本面持续改善为人民币汇率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2%,较一季度反弹了10个百分点,三季度GDP同比增速进一步升至4.9%,GDP累计同比在前三季度实现正增长。从外贸来看,今年前11个月,我国实现贸易顺差近460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

另一方面,中国加快资本市场开放步伐,让更多外资分享中国发展红利,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 比如,今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取消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大幅提升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金融市场的便利性。外汇局数据显示,10月,资本和金融账户项下证券投资外资净流入达21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关于人民币的另一个话题是数字人民币。2020年可以说是数字人民币元年,在历经六年研究后,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在今年加速试点落地。

10月,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向在深圳的个人发放5万个共计1000万元的“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这是数字人民币试点以来首次大规模公开范围测试。截至活动结束,累计47573人领取了红包,占总中签人员的95.15%;使用红包支付业务量62788笔,红包支付金额876.4万元。继深圳后,央行又将红包投向了苏州,12月5日,苏州数字人民币红包正式开始预约,面向符合条件的苏州市民发放2000万元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

根据央行此前透露的信息,雄安、成都以及未来冬奥会场景有望成为下一个进行大规模数字货币测试的地区。此外,香港金融管理局正在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研究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的技术测试,并作相应的技术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苏州测试还首次推出“离线钱包体验计划”,这意味着参与者在无网条件下就可进行离线支付。由于数字人民币具有法币的地位,其崛起会对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将拭目以待。

关键词八:延迟退休年龄

退休年龄延迟这个话题已被讨论多年。2020年,这个提议终于被正式提上日程。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后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我国当前的退休年龄界定为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这一规定始自于上世纪50年代。近年来,我国人均寿命提高,人口出生率下降,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5亿人,占总人口的18.1%。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从“十四五”(2021-2015)开始,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进入快速增长时期,预计到2055年前,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5亿,在总人口中占比接近40%。与此同时,我国生育率却在不断降低。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日前撰文称:“目前,由于多方影响,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点。”

一方面是老龄人口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劳动力供给的下降,两者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养老金支付压力不断上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精算报告2019-2050》,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约7万亿元,然后开始迅速下降,到2035年耗尽累计结余。

在这种情况下,延迟退休年龄是只是时间问题。目前,业内较认可的延迟退休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男女退休年龄同步延迟,另一种是先把男女退休年龄统一,然后再延迟。此外,有专家建议,延迟退休年龄应具备一定的弹性,将退休待遇与退休年龄挂钩,严格按精算平衡原则来计算职工可以领取的养老金,使职工按照自己的意愿、偏好来选择退休年龄。

这项工作具体将如何推进?据11月出版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透露,国家将“按照小步慢走、弹性实施、强化激励的思路,坚持统一规定同自愿选择相结合,小幅逐步调整”。

关键词九:房地产调控

房地产不仅关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更牵动和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房子”无论何时都是绕不开的话题。2020年又是十分特殊的一年,政策调控更为灵活。

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经济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楼市一度冰冻,作为稳增长的一部分,房地产行业也成为政府救市的对象。救助手段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供应端方面,降低购地门槛,放宽预售条件,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在需求端方面,降低落户门槛,减免税费,甚至给予购房补贴。

虽然政策有所调整,但“房住不炒”的底线仍在,一旦有城市出台的政策被认为可能导致市场过热就会立刻被制止。据济南头条不完全统计,上半年上演“政策一日游”戏码的城市至少有12个。

从二季度开始,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叠加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快速反弹。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上半年百城新建住宅均价环比变化呈“V”字形,2月最低,3月起环比涨幅逐渐升高,上半年累计同比上涨1.27%,比一季度扩大1.09个百分点;百城二手住宅均价累计涨幅为1.72%,较去年下半年扩大1.11个百分点。

进入下半年,在中央政治局重申“房住不炒”的基调下,针对房地产市场快速反弹且局部过热的现象,新一轮调控开始。据济南头条不完全统计,下半年以来,全国至少有17个主要城市收紧相关政策,从限购、限贷、限售、限地价等多个方面全面围剿投机现象,以达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的。比如,深圳通过扩大购房前社保缴纳时间提高购房条件;长春、银川等地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成都、沈阳延长住房转让增值税免征年限;绍兴、宁波等地从地价入手,严格限制住宅用地价格涨幅。

通过上述调控手段,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只有10个城市二手房价环比涨幅扩大,而这一数据在8月多达43个。

关键词十:新基建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指出要“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之后,有关于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成为市场专注的风口。

2020年开年,新冠疫情暴发,餐厅歇业、景点关闭、学校停课,旅游、消费、电影等大量行业遭受打击。与此同时,一些行业却逆流而上,生鲜电商、在线教育、短视频、移动社交等等与数字有关的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可以说,疫情无意中扮演了“鲶鱼”和“加速器”的角色,向大家展示了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三大领域: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地方层面,各地纷纷发布了以5G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基建投资计划,并列出了具体时间表和投资金额。比如,上海发布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未来三年,将实施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预计总投资约2700亿元;到2022年底,推动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迈向国际一流水平。

与传统的“铁(路)公(路)机(场)”相比,新基建更强调科技与基建的融合,但不管是哪种基建,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合理的布局是关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对于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来说,未来首先应立足于提升交通、水利等设施,只有先补上“老基建”这块短板,才能带来数以万亿计的经济发展能量。

Tigs: 中国经济 / 国内经济 / 中国经济十大关键词 / 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