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经过三场预赛的比拼,二建·桑乐之约——中华二安诗词大会预赛结束,30名选手晋级决赛。预赛选手来自全国各地,可谓少长咸集,风云际 ”
昨天,经过三场预赛的比拼,二建·桑乐之约——中华“二安”诗词大会预赛结束,30名选手晋级决赛。预赛选手来自全国各地,可谓少长咸集,风云际会。除了激烈的比赛,诸位选手以诗会友,因为热爱诗词,而在中华“二安”诗词大会预赛相聚。通过比赛,大家既感受到了诗词带来的乐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李清照与辛弃疾这两位济南走出去的中华文化之星的巨大魅力。
喜欢历史而热爱古诗词
11月7日,二建·桑乐之约——中华“二安”诗词大会预赛在济南报业大厦举行。按照报名渠道的不同,预赛分为三场,包括中小学生专场、大学生专场和网络组专场。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吕玉华,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秦玮担任现场评委。100多名选手参加预赛,最终30名选手晋级决赛。
来自北京的杨真顺利通过网络组的比赛晋级决赛。杨真说,他平时工作挺忙,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背诵古诗词,比如散步的时候,或者通勤的路上乘坐地铁时,“时间都是挤出来的”。跟朋友聚会的时候,杨真也喜欢玩上几局飞花令,朋友们也知道他喜欢古诗词。
杨真说,他最初喜欢古诗词是因为喜欢历史。诗词中有很多历史知识,不仅能提高文学素养,还能提高对历史的认知。杨真并非一味沉浸在诗词历史中,他认为应该“古为今用”,从中学一些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心安处是吾乡”……杨真喜欢苏轼的这些诗词,称它们对今天的自己影响深刻。新时报记者联系到杨真时,他正在前往大明湖的路上。杨真说,来济南除了参加比赛,也顺便游览济南的著名景点。
来自济南市市中区泉海小学的邢江舸同样是也是因为喜欢历史而热爱古诗词,特别是辛弃疾的词,引经据典,有很多历史典故。邢江舸坦言,最近才开始背诵李清照的词,“作为一个济南人,不背二安的诗词是不行的”。或许正因为对诗词的热爱并非止于诗词,而是融入历史,邢江舸在预赛中也相对具有优势。一些题目涉及诗人和诗作的时代背景,这正是邢江舸所熟悉的。
诗词已经是邢江舸生活的一部分。据其介绍,有时到海边旅游,便会与家人即兴以“海”作飞花令。邢江舸的母亲刘娟娟说,平时孩子写作业累了,也会通过玩飞花令的方式放松。邢江舸的名字也是出自一首词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来自济南市市中区育秀小学的张恒瑞跟邢江舸同场晋级。“因为是济南人,所以对济南‘二安’感兴趣,在家里没少背。”张恒瑞说。他之前还特意去过李清照和辛弃疾的故居。
与伟大的诗人产生心灵共鸣
有些选手是因为历史而走入诗词,也有些选手是因为诗词而进入历史。来自山东师范大学的晋级选手詹媛惠说,诗词吸引她的除了语言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与古人交流的渠道,每每诵读都有穿越时空的感觉,与千年前的古人产生深深的心灵共鸣。
詹媛惠喜欢陶渊明和辛弃疾,在她看来,辛弃疾在自己的作品中化用了一些跟陶渊明有关的典故,二者在精神品格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很有气节,都有高洁的灵魂,是她生活中的精神榜样。
不少选手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诗词确实对他们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来自济南市南上街小学的晋级选手李晨辰说,确实能感受到诗词中的高雅之气,自己平时在说话、写作时也会受其影响。张恒瑞的父亲张军方介绍,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背诵诗词,坚持了五六年,发现孩子在语言方面有所积累,言之有物。随着年龄渐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这些热爱古诗词的孩子必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品格魅力。
在中华“二安”诗词大会预赛第二场——大学生专场的点评中,评委吕玉华也表示,我们回到历史现场,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去理解诗人的生活,或许更能理解诗人的伟大。比如李清照,她是宋代的一位女子,但是她写的不是那个时候“女子”的生活,而是“我”的生活,“我”便是文人、君子、士,是没有性别之分的,而是道德修养的要求。“这也应该对今天的青年人有所启发,该如何安置自己的社会角色,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吕玉华说。
比赛有一道题目涉及辛弃疾对朱熹的评价,“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吕玉华在点评这道题时也提及辛弃疾的品格,她解释,朱熹一度备受争议,辛弃疾依然如此评价,不仅有过人的眼光,更有过人的勇气,这也是他一生为人的体现,而雷厉风行、刚正不阿则是他人生的底色。
评委秦玮在点评题目时也提到,古代君子的交往始于才华和人品,他们珍视精神的共振。比如李白与贺知章,互为知音,两人初相识时相谈甚欢,贺知章取下随身所带的金龟换酒与李白喝。后来李白曾写诗怀念贺知章,其中便写道:“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少长贤集,风云际会
在比赛过程中,吕玉华和秦玮屡次表示,不应该把当天的比赛当成竞技场。对中小学生来说,这是一场高雅有趣的游戏。对大学生来说,这是正值风华正茂的他们为大学生活留下的一抹风景。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词高手来说,这更是一场以诗会友的聚会。“我们热爱古典诗词,所以我们相聚在‘二安’诗词大会。大家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年龄,可谓少长贤集,风云际会。”秦玮说。
的确如此。在预赛现场,一些花絮同样可见诗词对于这些选手的意义远不只是竞技。
来自山东师范大学的选手孟真身着精美的汉服参加比赛。据其介绍,为了应景“二安”,她原本想穿一件宋制汉服,但因为天气寒冷,最后还是穿了一件明制汉服,上身是短袄补服,搭配一件带褶的马面裙,再加上专门的发型和配饰,一眼望去,端庄大气。之前,她曾穿着汉服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的海选。孟真说,她常常坐在学校映月亭里读李清照的诗词,会有穿越时光的感觉,对“常记溪亭日暮”的生活仿佛身临其境。
现场的亲友团参加这场比赛在某种意义也成为一场亲情聚会,在紧张的氛围中增添了许多温情气息。选手杜昱桥的外婆在场外为之加油,希望他能够认识到诗词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也希望他在比赛中得到锻炼。中小学生专场中,很多孩子都是由家长陪伴而来。家长在亲友观战区看比赛直播,跟孩子同时知道比赛结果。有些孩子未能晋级决赛,家长不等孩子开口,便早已经准备好了安慰和鼓励。
选手李明月在之前的线上海选答题中,以满分用时22秒的优秀成绩进入预赛,但却在与主持人互动接诗的“对答如流”环节遗憾止步,未能继续晋级。李明月说,自己平时工作非常忙,特意请假参加比赛。之前都是利用晚上下班后的时间备赛,“晚上10点到凌晨1点”,有时候还得加班,但一有空就准备。“虽在处理好工作生活的同时全力准备,甚至找到了当年备战高考的感觉,熬夜都能开心到笑出声音,还是不够充分,遗憾中带着希冀,明年继续挑战。人生入诗,对待每一步都要踏实坚定,留有韵脚,掷地有声。为了热爱,走好每一步。”李明月说。
中华“二安”诗词大会预赛结束,但是我们对诗词的热爱并未结束。11月17日,我们将迎来二建·桑乐之约——中华“二安”诗词大会决赛之夜,30名选手挑战万元大奖,也为我们带来一场诗词的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