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熙熙攘攘、小贩吆喝的农村大集 ”
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熙熙攘攘、小贩吆喝的农村大集,还有品不尽的家乡味道。乡村振兴必须建立在保留原有人文风貌的基础上,留住我们共同的回忆,是对乡村的优化升级,否则找不到乡愁、失去了历史的乡村,就失去了根和魂,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如今,在实施乡村建设中,一些古屋、古桥、古坊、传统手艺、非遗文化、甚至农村大集,都被妥善地保存下来,我们通过留住乡愁、激发乡愁,来激活我们的乡村、繁荣我们的乡村,让人民生活环境更有质量,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使乡村重新焕发活力,为乡村的发展振兴积聚最为珍贵的精神力量。
●明水街道查旧村
留下“百年大集”养好乡村古树
一边是现代化的高档社区,一边是是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大集;一边是泥土地长出的甜蜜薯,一边是大洋深海的鮟鱇鱼,这是章丘区明水街道查旧大集的真实写照。
“早上刚宰的猪,26块一斤喽……”“新鲜东北大白菜,便宜卖喽……”12月8日,恰逢农历十月廿四,早上五六点钟,气温零下7摄氏度,查旧大集的摊位就已摆好,喇叭里的吆喝声响起,楼上的大爷大妈提着布袋、竹篮鱼贯而出。猪肉摊、水果摊、布衣摊、海鲜摊、糖果摊鳞次栉比,沿新社区正门大街一字排开。
“我来两斤”“我五块钱的”……豆腐摊被围了里外三层,这位农家媳妇来自龙山街道,她制作的水豆腐,一天卖出100多斤。集市西头还有对来自新疆的年轻夫妇,他们打的馕饼面脆油香,食客络绎不绝,一天能卖200多元。
查旧大集的前身是明水大集,每逢“四九”即农历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就是老明水镇的市集。从新鲜蔬菜到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还有捏糖人和玩杂耍的传统技艺,整个大集方便的不仅是群众日常生活,更是乡村文化风俗的集中展示。
2018年11月7日,随着秀水片区的拆迁,持续上百年的明水大集从此画上句号,往日熙熙攘攘的大集成为人们共同的回忆。
2019年5月,经过三年的旧村改造,查旧、小楼两村村民迎来乔迁之喜,搬入期盼已久的现代化公寓。新社区共建安置房19栋,占地面积为157.5亩,总建筑面积为26万平方米,地上面积18万平方米,地下面积8万平方米,社区内配套建有近3000平方米幼儿园一处,沿街商铺61套,面积为13000平方米;投资598万元建设了融合各项服务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便捷的周边配套,吸引了不少章丘市民前来入住,如今整个查旧社区的入住率已经达到80%,常住人口达到5000多人。
然而社区建成后,不少村民反映买菜难,购物不方便。重新办起“明水集”的呼声越来越高。
“大集上卖的东西新鲜实惠,吃着放心。”村民们说。
经过查旧村“两委”积极与街道和区级领导沟通协调,去年11月,明水大集“重获新生”。
“听说重新开市,一星期就定出200多个摊位,抢都抢不上。”查旧村村委会主任袁守凤说,“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村民吃穿档次也在提升,集市小贩也在跟着转型,现在不仅有卖吃的,还有卖奇石、虫鱼、古玩的,更重要的是,有不少‘80后’、‘90后’年轻人前来赶集。”
“逛大集不仅是买东西,更是回味乡愁,不忘走过的路。”62岁的章丘市民高大爷说,现在他退休在家,每逢查旧大集,他就跟着几位老同事前来逛逛。
不仅是大集,查旧村旧址有几棵上百年的老枣树,拆迁时,村“两委”再三考虑,没有挪除,还用围墙专门保护了起来,每当村民路过,都能勾起往昔回忆。
“留住大集,留住古树,留住乡愁,根本上是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我们乡村振兴建设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袁守凤说,“新社区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完善了文化阵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如今村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日子越过越滋润。”
●历城区
寻乡音 忆乡情 留乡愁
10月28日,历城区举行“建设‘文化历城’、保护民间艺术”《历城民歌》专辑首发活动,该专辑共收录《绣荷包》《十七八多》《画扇面》等21首极具当地特色的民歌,“浓浓的乡愁油然而生。”现场一位听众说。
活动现场,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曹文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历城籍著名歌唱家贾堂霞,精彩演绎了专辑中的11首民歌,清耳悦心、宛转悠扬,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这是历城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曹文工说。
“历城区民歌丰富,音乐畅快、大气,是一种粗线条的美,反映生活、爱情、习俗,极具山东民歌特色,而山东民歌在中国又有很深的影响,因此,历城区这张民歌专辑,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很大。这体现了当地政府很好的文化保护意识和判断力,知道应该下手抢救民歌,把民歌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同时,在民歌萎缩现状下,通过政府支持、先辈帮助,以及年轻人努力,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把这些好东西原原本本保存下来、演绎出来,让后代知道还有这么美的民歌,让年轻人也能喜欢,把民歌弘扬起来,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自信。”曹文工说。
“作为从历城区走出去的歌者,今天能成为历城民歌专辑的首唱十分荣幸。我生长于此,对历城的风土人情很了解,因此演绎起来十分自信。而且在唱的时候,想起了我小时候外婆边干农活边唱民歌的感觉,于是就把这种悠然自在的感觉融入演绎过程,唱出来更加接地气。我们拿到的歌片是手印版的,后来经过加工形成了现在的专辑,风格、语言都融入了历城当地的特色,并运用了山东民歌特有的滑舌音。”贾堂霞说。
历城区对标全市发展定位,提出建设“文化历城”的发展思路,坚持以文化塑造城市灵魂,打造城市IP,营造文旅场景,发展文旅产业。历城区民间音乐底蕴深厚、资源丰富,下一步,历城区将继续深挖民间音乐题材,对金元散曲、明清杂剧等进行研究,恢复和创新更多的优秀曲目。通过策划民间音乐节、建设黄河音乐小镇等项目,不断扩大影响力,打造“历城民歌”IP,为济南“曲山艺海”品牌助力,让“历城民歌”走出历城,让更多的人喜欢历城民歌、传唱历城民歌,使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彩石街道东泉村
甜蜜薯卖出舌尖上的“乡愁味”
“你搬篮子我刨地”“给我来一箱”……前段时间,三五成群的市民来到彩石街道东泉村,走向田间,扛起锄头,和亲友一起品尝丰收的喜悦。更有市民在田间下单,通过手机扫码支付的方式,现场订购蜜薯和紫薯。这是彩石街道举办的蜜薯义购活动现场的场景。活动开展以来,“线上采购”+“线下体验”的模式深受广大志愿者欢迎,创下了3000斤蜜薯两小时抢购一空的纪录,如今,该村数万斤蜜薯基本售完。
“以前红薯不值钱,烂在地里都没人要。”村支书高文勃说,“但城里人如今越来越回味这些‘老家味道’,地瓜反倒成了香饽饽。”
近年来,着眼于定位省会城市经济圈高端休闲度假目的地,东泉村以乡村旅游为抓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撬板,充分利用村内遗存的百年古桥、古街、古槐、古井、古庙、石板路、围子山及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及民俗生活等,打造泉城东郊的“泉水人家”记忆乡村---东泉古村,带动彩石西峪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以休闲农业为主导的田园综合体,致力于打造乡村振兴历城样板、济南样板,乃至齐鲁样板。
“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上来了,农村的本行不能忘。”高文勃说,东泉村自古就有种植红薯的传统,结合传统,东泉村因地制宜主动创新,引进烟薯25号、紫薯8号,带领村中百姓种植30余亩。高山土壤,泉水灌溉,加之农民的辛勤劳作,迎来了正宗东泉烟薯和正宗东泉紫薯的大丰收。高文勃说,接下来,将通过多种途径加大“东泉蜜薯”品牌培育、塑造、营销推介和宣传保护,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突出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坚持走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之路,全力打造乡村振兴东泉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