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泡泡玛特去在香港上市当天,外界对这家潮玩公司的质疑与争议,就盖过了香槟开启和碰杯的声音。就像许多新物种经历过的那样,这家新实业公司 ”
泡泡玛特去在香港上市当天,外界对这家潮玩公司的质疑与争议,就盖过了香槟开启和碰杯的声音。
就像许多新物种经历过的那样,这家“新实业”公司的猝然出现和迅速崛起,引来了无数面放大镜。在有些放大镜下,泡泡玛特变成了“泡沫玛特”和“骗骗玛特”。外界不理解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不理解年轻人为何会为精美但价格不高的潮流玩具疯狂,不理解只有形象没有故事的Molly为何能火十几年、销售数以亿计,不理解为什么投资人会将一家玩具公司推上千亿市值——其实在三四年前,投资人也和现在的质疑者一样,对泡泡玛特不解和不屑,但代价就是,大部分投资基金失去了参加一场资本盛宴的机会。
泡泡玛特董事长兼CEO王宁,这个33岁的年轻人试图再次解释泡泡玛特崛起的原因:这是一家满足用户精神需求的公司,年轻女孩(泡泡玛特75%的用户是15-30岁的女性)购买Molly,就像年轻男孩购买AJ;泡泡玛特并非一夜功成,而是艰辛创业十年,踩了无数个坑才走过来的;泡泡玛特的核心和壁垒,远非模仿者所能轻易复制。
显而易见,外界的疑虑不会一扫而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泡泡玛特的不理解,不止发生在商业逻辑层面,而是深入到了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层次。中年人的困惑与不屑,和年轻人的喜爱跟追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这个意义上,泡泡玛特面前横亘的,是代沟本身。
跨越代沟肯定艰难,但并非没有发生过,和泡泡玛特价值观相似的B站“破圈”就是最近的成功例子。尽管艰难,至少王宁已经迈出了第一步。